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发科学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一直清楚地定位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关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这个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同时,又要把其他方面的事业抓好,保持平衡、协调的良性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遵守社会规律,又遵守自然规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又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三个文明的统一。
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都要落脚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道理没有丢,也不能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讲发展观,不是为了影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了发展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就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我们执掌政权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自觉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紧要课题,也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必然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坚持党的宗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以人为本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各项有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至于人民利益和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达到的水平,取决于通过经济建设创造了多少财富。因此,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而且是一个漫长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的战略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构成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大的关系,是对统筹兼顾方针的发展和深化。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统筹兼顾就是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必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使科学发展观有了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统筹兼顾,必须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维护全局利益,又要照顾局部利益。既要保持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照顾比较落后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的利益和积极性,又要关心和扶持比较困难的产业获得生机。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的利益。要调节和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政府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恰当的宏观调控实现好“五个统筹”。
统筹兼顾,当然需要适当地运用政府和行政手段,但是一定要防止计划经济的复归。今天我们讲统筹兼顾,与计划经济时代讲统筹兼顾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讲统筹兼顾,因此,统筹兼顾的关系,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不能再搞过去的“一平二调”,不能再政府成为什么都管的“无限政府”,不能重复过去什么事情“不找场找市长”的现象。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一直清楚地定位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关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这个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同时,又要把其他方面的事业抓好,保持平衡、协调的良性互动关系。要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遵守社会规律,又遵守自然规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又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三个文明的统一。
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都要落脚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道理没有丢,也不能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讲发展观,不是为了影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没有了发展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就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我们执掌政权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自觉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紧要课题,也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必然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坚持党的宗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以人为本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各项有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至于人民利益和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达到的水平,取决于通过经济建设创造了多少财富。因此,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而且是一个漫长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时,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的战略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构成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大的关系,是对统筹兼顾方针的发展和深化。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统筹兼顾就是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必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使科学发展观有了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统筹兼顾,必须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既要重视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维护全局利益,又要照顾局部利益。既要保持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照顾比较落后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的利益和积极性,又要关心和扶持比较困难的产业获得生机。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众的利益。要调节和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政府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恰当的宏观调控实现好“五个统筹”。
统筹兼顾,当然需要适当地运用政府和行政手段,但是一定要防止计划经济的复归。今天我们讲统筹兼顾,与计划经济时代讲统筹兼顾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讲统筹兼顾,因此,统筹兼顾的关系,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不能再搞过去的“一平二调”,不能再政府成为什么都管的“无限政府”,不能重复过去什么事情“不找场找市长”的现象。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党中央从这样的高度上来提出问题,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做到符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那种全面性的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句话说明,我们党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态度。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揭示了这一发展观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现在,尽管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如果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体现了我们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是一种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它是一种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前后相关的过程,主张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含的新思想,更加显示了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在拉美国家出现危机之后,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续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是从创新和公正中得到极具影响力的实力。一些外国学者还指出,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也不了解中国能够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不同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在所有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国家中,只有印度的规模可以与之竞争。但是像巴西一样,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要求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外国学者看到,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内的稳定,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能够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在许多拥有同样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有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走的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持久开发,也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但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决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正像国外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卷入到与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的任何特别激烈的冲突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很快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达成共识,并在各个系统、各级政府中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其指导下提出的。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办到的。
总之,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
三、两点启示
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蕴含着党中央许多政治考虑。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的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了起来,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真正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但这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制度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包括能够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这里,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改变,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过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在学习了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内容后我认为作为答党员我们已后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对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扎实、领会不够全面,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有的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封闭保守;有的缺乏推动科学发展必备的知识,缺乏进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有的发展思路不清、信心不足;有的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存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等问题。三是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明显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存在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现象,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方面做得不够。四是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得不够,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和思想作风方面的真实情况。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引向深入,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就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认真总结和学习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牢记,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效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都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同时,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必须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们要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必须一以贯之,改革创新也必须一以贯之。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是要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我们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落实,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掌握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决策权,具体组织和指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有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我们要着力把科学发展观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使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科学发展、更加主动投身科学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不仅是物,更是人。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党中央从这样的高度上来提出问题,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做到符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那种全面性的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句话说明,我们党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态度。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揭示了这一发展观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现在,尽管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如果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体现了我们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是一种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主张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它是一种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前后相关的过程,主张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所蕴含的新思想,更加显示了这条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在拉美国家出现危机之后,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它是由取得平等、和平、持续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它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基础,是从创新和公正中得到极具影响力的实力。一些外国学者还指出,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也不了解中国能够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能做到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确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不同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下的市场经济,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了起来。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晚年说过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他这里所说的,就是这种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重视效率的发展观,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效率高,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中央提出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业反哺农业等重大举措,一旦决定,就能够马上实行。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外国学者对此做了比较,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给了政府足够的控制力,而在巴西,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来这样做。”“在所有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国家中,只有印度的规模可以与之竞争。但是像巴西一样,政府要想在几十年中坚持一项固定的经济计划,可能很难。”
科学发展观强调公平正义,要求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外国学者看到,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国内的稳定,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这一切,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如,一些外国学者看到,中国能够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在许多拥有同样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只有中国保持了长期的稳定。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走的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持久开发,也需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但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而决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正像国外一些学者分析的那样,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卷入到与其邻国和其他国家的任何特别激烈的冲突中。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很快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达成共识,并在各个系统、各级政府中得到贯彻落实。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价值观。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其指导下提出的。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办到的。
总之,中国的成功,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成功;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提出和逐步落实,更加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优势,必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
三、两点启示
第一,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蕴含着党中央许多政治考虑。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党中央考虑的更加深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经牢固树立了起来,但是一些同志对发展的片面性理解也已经形成,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错误的政绩观。一些人甚至完全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甚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让这样的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真正严重的后果,会从根本上违背我们党领导发展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涉及我们的发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在新世纪里我们党究竟要领导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党确立一种符合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但这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制度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包括能够解决腐败和分配不公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这里,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改变,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通过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壮大国有经济。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在学习了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内容后我认为作为答党员我们已后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对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扎实、领会不够全面,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有的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封闭保守;有的缺乏推动科学发展必备的知识,缺乏进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有的发展思路不清、信心不足;有的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存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等问题。三是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明显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甚至存在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现象,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方面做得不够。四是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得不够,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监督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和思想作风方面的真实情况。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引向深入,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就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认真总结和学习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牢记,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效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都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同时,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必须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们要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这样,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也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必须一以贯之,改革创新也必须一以贯之。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是要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我们要着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落实,中央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掌握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决策权,具体组织和指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有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不是具备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要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我们要着力把科学发展观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真正明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使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更加拥护科学发展、更加主动投身科学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朱晓红
二00九年四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