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泰吉”,是晚清时期位于江口镇一个槽坊的名字,枝江酒业的前身。谦,《易经·系辞》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谦者,德之柄也。”一个“谦”字,足以让人们在如大江一般的醇酒里,领略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817年,家住松滋马峪河的秀才张元楠看中了枝江的江口这块宝地,在江口开办了一家槽坊,起字号为“谦泰吉”。江口是沮漳河入沱水通长江的出口,早在三国魏晋时期就形成了集镇,江口的地名由此而来。江口“镇滨江路,通川蜀,商旅络绎”,当时是荆州府的军政要地。张元楠之所以选定江口,是这里盛产稻粱麦黍棉麻,舟楫便利,西接宜昌府而通川蜀,东达荆州府而下洞庭,各地商帮开设的店铺鳞次栉比。周边四十八场集在这里进出货物。江口槽坊所产酒水味道颇佳。比起他老家松滋的马峪河来,可谓天时地利。“谦泰吉”三个字,寄托了读书人张元楠的人生理想:谦,诠释诚信为本谦和待人的品德;泰,表明执著稳健泰然如山的气度;吉,展示酝酿福寿财运亨通的追求。谦泰吉三个字,可谓融会了中国儒商文化的精华。打出去的字号就是店家的纲领和信条。在酿造上,他聘请羊角洲上有名的师傅,因技艺上高人一筹,谦泰吉槽坊的酒口味格外纯正;在经营上,他本着诚信的原则,因货真价实而受到人们青睐;在发展上他稳扎稳打,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五年后,产品供不应求,店门前买酒的人马时常排起“长龙”。
在张元楠悉心经营下,谦泰吉始终走在江口诸家槽坊的前列,并且与大家和睦相处。据《日月生香》一书中记载,那时张元楠与江口几家槽坊之间没发生过恶性竞争一类的事例,倒是把江口一带闹腾得酒香十里,人和财兴。地方上如遇大一些的天灾人祸,这些槽坊总是慷慨救助。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六月,暴雨连连,洪水肆虐,全县堤坝溃口无数。谦泰吉带头捐物赈灾。陈永兴槽坊老板为表示自己的慷慨,居然将衣被尽数捐给灾民,以至闹得自家一时没有换洗衣物了。可见那时文化人在商道上的影响力、带动力是有形的也是最直接的。
谦泰吉槽坊酿出的白酒叫“堆花烧春”。谦泰吉的第三代传人张彝叙执掌时期,张元楠老家最孚名望的翰林学士雷以栋回乡省亲船泊江口,特地登岸拜访张彝叙。如果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人们大多用“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来形容读书人之间的交往。读书颇多的张彝叙将自家酿造的最好的烧春酒款待这位贵客。雷以栋端杯品尝一口,又品尝一口,咂咂舌头,置杯桌上,悠悠赞道,此酒别具一格,比贡酒略胜一筹。接着激情大呼,真乃旷世佳品也!并酒后乘兴挥毫,题写下“谦泰吉”三个大字,笔道遒劲,酒韵四射。张彝叙当即赠与四坛烧春酒作为润笔,又拿雷以栋题字做成金匾高悬门楣。中国的读书人,无论其身在何处,无论地位高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家国一身事,喜忧两相同。于家于国,讲究的是大气与大度。张元楠开办的谦泰吉槽坊在当时的江口古镇上,树立了诚信经营的良好风气,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位和力量。一百多年后的1998年,一个名叫蒋红星的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接过枝江酒业的大旗,他带领一群大学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枝江酒的历史与文化舞动得风生水起,享誉全国,书写了新时代的儒商风范,为中国白酒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张同)